金斧子投研:3D打印后起之秀 奮起直追更待何時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專題講座,討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與3D打印等問題。總理明確3D打印屬于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領域,具有重大價值。國務院專題講座在國內尚屬頭一次,李克強總理親自帶頭“聽課”,目的就在識不足謀發展,后續產業有望獲得更多針對性支持,盡享政策紅利。
1、 國內3D產業略有成果 但仍需奮力追擊
國內3D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略有成就:其一,已形成幾股優質研發力量,并且部分耗材(如樹脂)、打印技術和設備(如熔融堆積成型、立體光刻造型技術等)等面世,其中樹脂耗材以及熔融堆積成型技術均實現出口;其二,3D打印技術終端運用開啟,航天航空、醫療、汽車等領域部分實現,如運—20大型運輸機采用3D打印技術零部件。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中美國、歐洲、中國占比分別為37.5%、35%和7.5%,差距較為明顯。相比而言國內3D產業存有兩方面不足:一,耗材研發,3D打印屬于快速成型技術,材料的多樣性對產品成型、牢固度以及打印設備應用范圍影響較大,國內企業在金屬、陶瓷、生物級耗材尚有不足;二、技術及設備,更高層級的選擇性激光燒結等技術和設備多處于研發或者試制階段,即便成品精確度不具有國際競爭力。
國務院會議對3D打印定調清晰,其正在引發制造業的深刻變革。當前各國都在實施制造業復興計劃、頻頻加碼3D打印產業,我國欲要在新一輪制造業獲得地位,3D打印必須緊跟世界步伐。2015年2月三部委出臺《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計劃中涉及建立產業體系、示范基地、建立行業協會等綱領性政策。如今國務院專題會議再次創造政策窗口期,專題講座形式將使后續政策直擊行業主要矛盾,帶動行業快速發展。
2、 政策制定需要兩手抓 技術研發和需求引導皆不誤
就未來政策方向,國家需要遵循鼓勵技術研發和需求研發兩手都要抓的總體思路。3D打印屬于典型的技術推動型產業,國內已取得成果與此前鼓勵研發有直接關聯。反觀美、日、歐盟等地不斷通過成立創新中心等技術研發政策,國內理應借鑒和追隨。在鼓勵示范基地、主流科研力量之余,國家理應關注中小參與者,此類參與者相當活躍且符合大眾創新政策方向,國家理應制定創新信用擔保、完善免稅政策、制定進口材料優惠名錄、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以實現鼓勵大眾創新與示范基地結合共榮的行業狀態。
對于產業發展而言需求是重要牽引力,全球范圍內3D打印尚屬于需求導入期,國家需要開啟終端需求引領3D打印后續發展。3D打印具有個性化、復雜化、難度化、高成本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主流應用范圍為航天航空、醫療、汽車、設計等高附加值領域,而非一般制造業。上述領域也正是國家推進計劃2015-2016中著力強調的領域,后續國家理應加快明晰下游行業使用條件(主要為醫療領域,完善關于模型指導高難度手術、更多器官打印等政策環境)、搭建產需對接平臺(借鑒機器人產業發展經驗)等,打開整個市場需求。
3、政策出臺亟不可待 技術稀缺領域將是著力點
內外雙重壓力下國內3D打印具體政策將會盡快出臺:內部壓力來自于上半年不容樂觀的經濟數據,增長和轉型雙重背景下國家需盡快尋找并培育新興增長力量,諸如3D打印;外部壓力來自于各國均在加碼3D產業且已經走在前列,技術主導型產業技術突破具有時間不確定性,一旦突破差距會加速擴大,因此國家必須盡快制定政策,為業內參與者創造良好環境。
基于主要矛盾理論,后續政策制定中國內技術稀缺的材料、技術及設備將是政策傾斜的著力點。建議關注相關個股,耗材板塊的積成電子(鈦合金粉末材料)、北礦磁材(磁性材料已向日本出口)、國瓷股份(陶瓷耗材)、藍光發展(生物級材料);技術及設備板塊的江南嘉捷(多種打印技術及設備)、中航重機(應用于航天領域)、機器人(技術科用于航天航空以及發動機葉片)、光韻達(涉足醫療領域打印);構建打印平臺利好打開市場需求的金運激光(3D打印云工廠計劃)。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