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內中國軍事裝備在3D打印鈦合金框架等方面將重點突破
2015年,國務院針對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仍有明顯差距,大而不強”的現狀;制訂了國內第一個制造強國戰略的十年行動綱領,以指引我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就在上個月,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發布了《中國制造 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綠皮書”),披露了未來十年內我國制造業的規劃方向;其中就涵括了大量軍事裝備方面的重點發展突破方向,而基礎材料工藝和航空發動機領域,就是重中之重。
一:未來十年,中國大量核心材料和工藝將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優秀的材料,是高性能、長壽命裝備的基礎,但和西方強國相比,我國在這一方面仍然比較薄弱。綠皮書中指出,目前國內“國民經濟需求的百余種關鍵材料中,約三分之一國內完全空白,約一半性能穩定性較差,部分產品受到國外嚴密控制”。而未來的十年間,我國將以極大的力量突破這些關鍵的戰略性材料和相關的工藝、設備,力爭在2025年實現85%的產品自主供應。
圖:目前我國高級鈦合金3D打印件使用的鈦合金粉末原料,非常依賴于進口產品;主要原因是在于制備技術難度較大,國內尚未完全掌握
比如這兩年,我國新材料工藝中宣傳報道最火、最熱門的鈦合金3D打印技術;實際上它目前并不成熟,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作為原材料的鈦合金粉末,我國目前對它的制造技術掌握的很不夠,現階段非常依賴進口而且獲得的數量有限。在這一方面,我國力爭在2020年開始形成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鈦合金打印粉末制備技術,并形成200噸級別的產能;在2025年要達到600噸產能,并實現80%的產品自主供應。
圖:3D打印對產品的外形限制極為寬松,這方面的能力是傳統加工技術無法企及的。但是就像任何一門新興技術一樣,目前它工作原理所帶來的很多性能缺陷如何處理,還令人極為頭痛。
另一方面,鈦合金3D打印的技術原理,其實是堆上一層層的鈦合金粉末,用高功率的激光將其融化、凝固,不斷累積出設計時的尺寸和形狀。但是在目前來說,這個過程中急劇加熱冷卻帶來的快速膨脹收縮,都使最終的部件里存在大量的微觀組織錯位缺陷和很高的殘余應力;實際強度和鍛造工藝產品并不在一個檔次,目前并不能真正用于關鍵承力結構上——比如起落架和機身大框。
圖:鍛造件在性能的的優越性,在于它高溫軟化原料以后,用巨大的壓力把內部的細小缺陷給壓實、壓沒了,并緩慢冷卻確保內部不形成新缺陷、甚至直接開裂——越大和形狀越復雜的鍛件,冷卻必須越慢。
而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國將對3D打印的具體機理和設備進行深入的優化攻關,力爭在具體工作原理和設備性能上實現脫胎換骨的進步;在2025年,使3D打印的“成形件強度達到鍛件標準,實現航空航天等結構工程化應用”。同時將3D打印的金屬種類也大大擴展,包括鋁合金、甚至是發動機等部件的高溫合金。
圖:目前我國展出的3D打印鈦合金框架等產品,并不能真正交付工程應用,主要是其展示和宣傳作用。真正實用化,起碼要到2025年以后。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