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的人體器官,也許會拯救無數人的生命(2)
3D打印在醫療領域 為何還不能大規模應用
成功的案例有了,技術也日趨成熟,那么,3D打印可以大規模進入醫院了嗎?很遺憾,答案是,不能。
先來說說3D打印進入醫療領域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打印醫療模型。根據病人的實際數據打印出模型,這個模型主要用于醫學院的教學、年輕醫生的手術訓練、或者提供給醫生做手術前的規劃;
這是目前最普遍的應用。基本過程是這樣的:根據患者的CT或核磁共振數據在電腦上進行三維建模,再利用3D打印機,打出來。在過去,醫生主要根據X光片或者CT片,憑借自身經驗,在腦海中將這些二維信息轉化為三維信息,進行手術前的規劃。這個做法,難免會出現誤差,而3D機打印出來的模型和人體實際的誤差,不超過千分之一毫米。
第二個階段:打印個性化的醫療器械工具;
第三個階段:打印個性化的植入體。比如:骨頭、牙齒等;
第四個階段:打印重要的活體組織器官,替代病體器官;
目前我們看到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前三個層次。雖說技術上看,沒有問題,但要想真正商業化,還面臨不少障礙。首先,這些案例都作為臨床實驗,通常來說,臨床試驗的周期比較長,通常都要2到3年,病人也需要經過篩選,同時還要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其次,市場總是領先于政策,在醫療產品的3D打印領域,政府的監管還沒有完全覆蓋,這就意味著:產品的定價標準、術后風險如何界定,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目前的最新消息是,國家食藥監總局已經把“定制化醫療器械管理模式”的討論,擺上了議事日程。
3D醫療打印的終極目標:人體器官
我采訪的這家公司,計劃下一步利用3D技術打印出一只耳朵,據說這項工程難點在于兩個地方:一方面,能夠準確的模擬身體零件所需的可用材料有限。例如,精確的模型主動脈,最有效的模擬彈性蛋白、膠原蛋白與肌肉材料;另一方面,產品中要放入細胞。這個細胞可以來自自體,也可以是干細胞,光是把生產過程和培養過程結合起來,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
最后,再說兩個3D打印在醫療領域,國外的最新應用。
劍橋大學的研究員正計劃用3D打印和VR技術,來尋找癌癥的解決方案。他們希望通過創造一種能夠交互的3D癌細胞地圖,讓科學家能夠在VR環境中,“走進”腫瘤,對癌細胞進行研究,這或許會對癌癥認知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而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則在打印血管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用基于真人血管網絡的3D模型,打印出一個含有內皮細胞的結構(內皮細胞是形成人體血管內表的細胞)。盡管只有4mm×5mm×600μm大小,但這段仿制血管網絡移植到活的小鼠的皮膚傷口上之后,短短兩個星期,人工血管系統就與小鼠自身的血管網絡長在一起,并且能正常地為小鼠運輸血液。這個成果可以加快人工器官和再生療法的成熟進程。
怎么樣,創新技術帶來的未來世界是那么美妙,讓人迫不及待去想去感受。而現在,我們只是希望,配套的法規能盡快跟上,行業創新已經遠遠走在前面了,行業監管別落下太遠。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