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感受政策“暖風” 本土企業有望“挑大梁”
增材制造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令3D打印行業真切地感受到政策“暖風”。伴隨眾多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相繼亮相,本土企業有望在這一行業中“挑大梁”。
作為亞洲3D打印行業頗具影響力的展會,2017亞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覽會(TCT亞洲展)近日再度登陸上海,展出內容涵蓋3D打印、增材制造、CAD/CAE軟件、測量與檢測以及傳統的制造工藝等各個方面。
除了Arcam、Concept Laser、EOS、Renishaw、SLM Solutions、TRUMPF和Sisma等國際領軍企業,鑫精合、鉑力特、華曙高科、北京隆源、中科煜宸、青島卓思、信達雅、大族激光、易加三維等本土企業也紛紛攜最新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亮相。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激光設備制造企業之一,大族激光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借展會首次公開展示旗下DLP技術超級3D打印機。十數倍于傳統DLP3D打印設備的速度,吸引了不少專業觀眾的目光。據悉,這一設備的核心技術完全由大族激光自主研發,關鍵技術已經全部申請知識產權。
本土企業呈現出的工業級金屬增材制造國產化進程加速態勢令人矚目。在其背后,國家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暖風”正催熱這一擁有可觀前景的行業。
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及,增材制造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傳統工業體系分化變革,將重塑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規劃》強調“打造增材制造產業鏈”,并明確了搭建技術研發平臺、建立標準體系、推動技術應用和加快發展相關服務業的目標任務。
根據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的預測,2017年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將達到173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41.36%,2021年產業規模將達到691億元。
事實上,我國進入增材制造領域較早。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掌握了設備、材料、軟件、工藝等核心技術,歐美國家在這一領域已經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商業模式,具備較為明顯的產業優勢。
對此,大族激光副總裁呂啟濤博士認為,只有解決源頭技術和材料問題,國內增材制造產業才能取得良好發展,而不再受制于人。
多位業界人士也表示,近年來國產3D打印技術不斷提升,但仍未擺脫“模仿”的尷尬。在國家戰略的引領和支持下,堅持走自主研發道路,立足實現材料和設備的完美匹配,本土3D企業有望打破國際壟斷,在國內乃至國際3D打印市場挑起“大梁”。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