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女子“瘸了”50多年,借助3D打印技術,她“換骨”重生
寧德56歲的詹女士,在3歲的時候,右髖關節遭遇突如其來的疼痛,讓她走路變得一瘸一拐。后來,她的雙腿長短差異日益嚴重,走起路來呈現出怪異的“搖擺”步態,右髖關節長期脫位,每走一步,都很痛苦。然而,家庭經濟的拮據,阻攔了她尋求治療的道路。
五十多年過去了,詹女士的病情愈發嚴重。近日,她鼓起勇氣,來到了寧德市醫院尋求幫助。
入院后,寧德市醫院關節與運動醫學科科主任、主任醫師林久灶帶領團隊對詹女士的病情進行了深入檢查。他們發現,詹女士患的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壞死缺失、股骨近端畸形,繼發骨盆傾斜等一系列嚴重病癥。右下肢比對側短縮了6厘米,髖部的疼痛時常折磨著她。
隨即,福建衛生報健康大使、寧德市醫院骨科學科帶頭人王小勇與林久灶,副主任醫師柯銘鋒、董乃健等醫護人員聯合制定了手術方案,決定為詹女士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股骨尚氏截骨術”。這是一項技術難度極高、風險極大的手術,但對于詹女士來說,卻是她重獲新生的希望。
在麻醉團隊的緊密配合下,手術順利進行。
值得一提的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原本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像詹女士這樣存在髖關節高脫位,雙下肢長度差異嚴重、軟組織攣縮、股骨近端畸形、骨盆畸形以及外展肌無力等問題,對手術技術要求極高,難度也更大。
手術過程中,3D打印技術的助力為該手術提供了精準度,術后,詹女士的雙下肢等長,曾經那怪異的步態消失不見,她終于恢復了正常的步態。
林久灶指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診斷并不復雜,然而許多患者,如同詹女士,往往拖延至癥狀極為嚴重后才就醫。髖臼的先天性發育缺陷導致股骨頭在長期異常的生物力學負荷下逐漸半脫位乃至完全脫位,最終演變為重度骨關節炎。手術治療是他們擺脫困境的最有效途徑。
然而,該手術挑戰重重,不僅要妥善處理軟組織松解、股骨截骨決策、真臼顯露及復位難度等復雜問題,還需警惕反復脫位、血管神經損傷、股骨劈裂、股骨側穩定性不足、截骨不愈合及肢體不等長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的風險。
目前,3D打印技術已常規應用于人工關節相關手術中。手術前,醫生們利用患者的影像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并等比例打印出了患者的骨骼模型,幫助醫生更好地判斷截骨位置、截骨量、假體的型號以及安放位置等關鍵信息。這不僅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還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張帥、董乃。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