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勇做建筑3D打印排頭兵
從僅憑一腔熱情就從國企辭職創業的“愣頭青”,到擁有1.5萬平方米辦公與制造基地,打造數控機床領域知名的“肯信精機”和“嘉翼數控”兩大自主品牌,再到目前國內3D建筑打印落地項目最多的企業,青年企業家李進為他的創業理想奮斗了二十年。通過堅持不懈的自主創新,李進不僅將一間七八人的小公司發展成擁有建筑3D打印全套核心技術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也為南京市的工業增長方式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只想自己做點事,就糊里糊涂“下海”了
1990年,李進從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制造系畢業,被分配至一家國企的研究所工作。初進單位,每天朝八晚五的工作,讓身為技術員的他也感到挺舒適。不過新鮮感過去后,肯鉆研有想法的李進感覺自己的發展受到了束縛,他越來越忍受不了。工作的第六個年頭,李進義無反顧地辭職了,他要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原以為憑著自己理工科的出身,出來隨便開個公司,混碗飯吃肯定沒問題,可是真正辭職下來后,李進才發現不知該從哪下手。“當時我確實有點沖動了,還沒把路鋪好就出來,一下子就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在李進最迷茫的時候,幸虧母親伸出了援手:借給他兩萬塊錢。憑著這筆微薄的啟動資金,李進咬咬牙,招了幾個機械制造專業的同行,加上幾個國企退休的老師傅組建了團隊,幾乎一窮二白地踏上了創業之路。
起先,這七八個人的小團隊只能接一些機床改造的業務,大企業看不上,收入自然也少得可憐。好在團隊雖然規模小但心齊,大家能為一個技術難題爭論、研究幾天。一些行業里的疑難雜癥和小難題給他們“撿”了去,逐漸也積攢了一些人氣。
到了1997年,李進決定涉足研發,并正式成立南京肯信精密機器制造有限公司。為了打開市場,他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外出差。但是作為一家小規模的民營制造企業,在和國企競爭中,他毫無優勢。
到了2000年,公司慢慢在華東地區有了一定知名度,開始陸續接到主動找上門來的“訂單”。2006年,李進再接再厲,帶領公司率先在行業內開發了大型VS1580五軸聯動加工中心。該機床采用西班牙技術,被運用于加工大型縫紉機旋轉凸輪模具。隨著新技術的成熟運行,公司逐漸形成了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系列產品,而且根據客戶的特殊要求設計制造出的非標產品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創業十年,李進初步品嘗到了成功的甘甜。
結合優勢再出發,瞄準建筑3D打印技術
結合自身積累的研發和技術服務優勢,李進2015年將業務延伸至3D建筑打印機及打印構件的研發、生產上,并創立了南京嘉翼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我認為,人類最終的建筑方法一定是依靠3D打印實現的。”李進堅定看好建筑3D打印技術的前景,他帶領技術骨干,一頭扎進了新技術的研發中。
南京嘉翼精密機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致力研發的3D建筑打印技術是由傳統的建造方式和建造過程向數字智能建造過程的創新轉變,其免模板的數字化成型技術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革命性創新,在自動化、可定制化、異形建造等領域表現都非常優秀。公司通過3D打印設備的創新,以及各種打印材料、固廢材料再利用的迭代創新,使得建筑產業進入了深度轉型升級時期,推動工業化建筑向低能耗、低污染、綠色制造轉變。
嘉翼集團目前擁有1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家江蘇省瞪羚企業、1家江蘇省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基地、1家工信部建筑領域增材制造典型應用場景單位,累計擁有授權知識產權149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核心產品建筑3D打印機被認定為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省重點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
南京嘉翼“吃螃蟹”,海外投資大放異彩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組和“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重大利好,出海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新機遇、新“藍海”。2023年8月,李進帶領嘉翼在阿聯酋阿布扎比的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內正式設立主營建筑3D打印業務的子公司,成為南京市在該園區落地的第一家企業。
嘉翼子公司服務于阿聯酋及其他海灣國家的3D數字化建造打印、固廢再利用3D打印及技術輸出。公司前期投資200萬美元,目前擁有廠房面積5000㎡、儲備廠房5000㎡。已建立起包括M2790-6可移動式集裝箱3D打印機器人、ET350桁架式打印機、E25桁架式打印機等多臺設備在內的3條建筑3D打印生產線。李進告訴記者,未來嘉翼將在阿聯酋建立起年處理量50萬噸的建筑固廢處理+3D打印中心,并進行技術輸出,阿聯酋業務將成為公司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3D打印技術在未來十年內有望成為建筑行業中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之一。2024年全球建筑3D打印市場的規模約為16.5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建筑3D打印市場預計將達到152.15億美元的規模,屆時中國市場規模預計為39.62億美元,全球占比26.04%。”李進說,建筑3D打印行業作為新興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我堅信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希望在建筑3D打印這個高科技領域,我們能成為排頭兵。”對公司的發展規劃,李進充滿信心。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肖秋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