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讓個性化訂制走進現實
黑發微卷,深目高鼻,暗紅色細格襯衣搭配及膝藍色短褲和球鞋,眼前這位帥氣的印度大男孩arnabbhadury(阿納卜·布哈德瑞),一下子讓人聯想起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男主角。“海洋”是他的中文名字。
海洋輕觸手持平板電腦上的方向鍵,一個手掌大小的藍色塑料材質的四軸飛行器緩緩升起。可不要小瞧這款用3d打印機制成的飛行器。海洋所在的創客團隊flex憑借它在美國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一戰成名。他們成功募資56萬美元,支持者達4670人。“我們設計研發的四軸飛行器,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實現個性化訂制的,用智能手機操控的飛行器。”
貴州小伙喻川是flex團隊的創始人,他和小伙伴們的創客故事上了今年1月31日央視新聞聯播的頭條,報道時長達4分多鐘。喻川表示,3d打印機正在普及,未來很可能會有一個個人制造時代的來臨。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在一閃而過的電視畫面里找到數臺身材小巧的3d打印機的身影,它們中有部分是由北京太爾時代公司研發的桌面級3d打印機。2014年5月,太爾時代帶著十多臺桌面級3d打印機走進了史家小學的課外活動現場。
史家小學是北京市第一家組織3d打印課外活動的小學。初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可以打印各種喜愛的3d模型,比如卡通人物、小動物等。在熟悉打印軟件和3d打印機的操作技能后,他們可以通過模塊型3d設計軟件,以搭積木的方式,將自己的想象變為現實。
在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看來,個性化是人類的需要,過去受限于技術和成本原因還難以充分滿足。隨著技術發展,從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到大規模訂制,再到個性化訂制、分散化(本地化)是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如果實現了個性化和分散化就意味著生產方式發生了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而衡量構成工業革命的標準正是是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變革。
“大規模訂制目前已經實現了,人們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設計制作創意產品,比如杯子、燈罩等,但離個性化訂制的完全實現還有相當的距離,這需要3d打印(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技術的不斷成熟完善,以滿足人們對于個性化訂制的需求。”左世全表示。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