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未來發展簡要分析
3D打印像是一個很流行的概念,所有人都在說它,那些曾經創造流行科技概念的人,甚至親自參與其中。
于是乎,“3D打印代表了革命性的未來”成為了一個眾人確認的觀點。但是這是為什么呢?卻鮮有人能夠說清楚。
當每個人有能力在自己家中制造非半導體的日用品時,世界會變成什么樣?似乎也不會改變什么。
而“長尾理論”的提出者、前《連線》主編安德森辭職去經營一家3D打印機生產商,其實際利益還是在于占領制造業的上游——這離消費者很遠,離日常生活也很遠,于是,離中小創業團隊也很遠。
那么,在3D打印在西方和上游產業剛剛開始興盛(中國有許多大型機械和汽車企業已經在采用3D打印制造大型零件模具了)。國內的中小團隊還有三四年的時間可以思考如何在這個未來中卡準位置,分到一杯羹。
首先,3D打印的普及究竟會改變什么?
1、各種模具廠商的倒閉。
當所有的制造企業都可以低成本地自行制造模具時,上游的模具廠商只能把市場拱手讓給3D打印機生產商。
2、原料供應商和海運企業的錦上添花。
對于原料業、比如礦業、高度機械化的農業集團等等,原本就是資本大頭,談不上復興,但3D打印無疑會讓他們錦上添花。大量的金屬、農副業材質、化工復合材料的粉末產品需求甚至會趕超主流的成品材料。3D打印一旦普及,臺面上現成的擺著100%的訂單增長。而這種對于原料需求的增長,本質上是3D打印具有的“去中間環節”的特點。那么上游的海運業無疑也獲益頗多。整個地球將更大程度地參與分工來提高原料的產能,降低成本和消耗。想象一下,用油輪從澳大利亞運一船3D打印用的粉末到上海,與從山西內蒙等省份采用公路鐵路運輸鋼鐵粉末,哪個更便宜——而且事實上,后者要直接輸出成品鋼鐵粉末還比較困難,還是得把礦石運到接近銷售市場的冶煉廠加工再成為成品。
3、區域壟斷的加劇。
3D打印機并非一種標準生產工具,正如每個國家都能生產機床,但造出航天器的精密機床擁有國,比有核國家還少。更精密的3D打印機,更精確的數據模型將成為事關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壟斷,比現在依靠高級技工實現的工藝壟斷更加徹底。
以上這三點,是3D打印時代的宏觀特征。
那么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小企業能干什么呢?或者說,對于早期投融資的從業者而言,什么樣的項目還可以關注一下呢?
有以下這些創業方向無疑是充滿機會與風險的:
一、3D掃描儀
如果是原有相當的資源、渠道、完整上下游鏈條的團隊二次創業或者內部創業,那么最應該做的,是與3D打印機匹配的3D掃描儀。
3D掃描儀無疑是民用3D打印機的上游。工業和軍事使用的3D打印機,其執行的任務大都需要由工程師精密的建模、設計,實現需要的功能。
但對于家庭3D打印任務而言,這是不切實際的。太極客的東西無法普及。從“想制造什么就制造什么”到“人人都可以制造”,缺失了一個自動建模的環節。
家庭用戶不會懂得如何去寫一個三維的矢量方程組,他們需要的,是把現成的東西變成圖紙輸出到3D打印機中。這時,需要一種可以自動掃描物體空間并建模的機器。如果看過電影《普羅米修斯》,那么片中那個發出紅光在洞穴中飛行掃描然后呈現出整個洞穴結構的東西,就是一種3D掃描儀。
事實上,3D掃描儀并沒有那么懸乎。高精度的2D掃描儀現在是隨手可見——是的,就是你手邊的鼠標。現在的鼠標在定位和測定距離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以這方面的技術為基礎,建立一個3D軌跡的模型,是非常可行的,雖然有一定難度,是屬于可以攻克的技術。
而風險在于,3D打印機生產商自己也可以制造3D掃描儀。所以,如果不想被已經有量產成品的3D打印機廠商搶先,傳統的中小硬件廠商現在就該行動起來開始這方面的技術攻關——又或者,和以往一樣,等大廠的產品出來了,快速推出廉價的復制品。山寨,在3D打印時代一樣有市場。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