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想三維:當3D打印技術遇上傳統文化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近年來,隨著3D打印技術的日趨成熟,3D打印在航天航空、汽車、醫療、模具等領域掀起一場又一場的技術革命,特別是3D打印在傳統文化領域的應用日新月異,正在引領新的文化潮流。人們不禁好奇,當3D打印遇上傳統文化究竟能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呢?下面小編帶大家看看!
3D打印技術如何融入傳統文化的呢?這得從3D打印的工作原理說起——3D打印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根據圖像數據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將東西打印出來,最后組成一個立體物品。
3D打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有意想不到的火花。3D打印所想即所得的獨特功能,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思路和方法,助力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改造,讓傳統文化以新姿勢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走進年輕人的世界中。
就拿京劇臉譜來說,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然而把3D打印技術用于制作臉譜,不僅有效避免傳統京劇臉譜制作工序繁雜,制作周期長等問題,而且能夠快速制作出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的臉譜,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3D打印技術走向世界。
創想三維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臉譜
傳統文化需要現代的方式來表達,民族文化需要時尚的符號來傳承,3D打印技術正好契合了這一需求,成為讓傳統文化更“鮮活”的最好工具。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古文物敵不過時間的“腐蝕”,在經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吹日曬后,會慢慢損毀或逐漸消失。針對這一問題,眾多博物館和文物修復工作者開始利用3D打印機和與3D掃描,使破敗不堪的古文物“起死回生”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重慶大足石刻景區對千手觀音主尊的修復,使用了3D打印技術,為主尊殘缺部位的修復提供參考。
3D打印助力濟南四門塔千年文物大修
實際上,3D打印技術大大解決了一些傳統文物修復過程中的難題。首先通過3D掃描獲得模型數據后,借助3D打印機打印出文物缺塊模型,文物修復師再以精湛的手法將文物修復。以這樣的方式不僅節省材料,更重要的是可快速精準成型,實現精準修復,也減少對文物的接觸,避免了對文物的二次損壞。
另外,3D打印不僅可用來修復、還原真跡,還可以打印出文物模型,將高冷的“文物”帶回家,供隨時把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傳承中華文化,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國產3D打印機領導品牌,創想三維始終不忘初心,每一步都在夯實國家提出的相關發展政策,用3D打印技術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特別是最近新推出的千元級3D打印機Ender-3S,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文創產品定制,Ender-3S都可以勝任。
創想三維3D打印機Ender-3S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之源。在新的時代潮流中,包括3D打印技術在內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沖擊,但同時也可以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和活力。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紐帶作用,也能增添科技的魅力,迎來新的機遇,可以為此盡力,將會是創想三維的榮幸。
想了解更多關于創想三維請點擊:http://www.cxsw3d.com/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