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印耗材及 3D打印“標準”制定人
標準就意味著模板,所以第一是正確性,不能有錯;第二是先進性,有人愿意采用;第三是適用性,要有很多賣點;第四是規范性,不朝令夕改、不隨意。
——喬懷信
別小瞧這么一個小小的墨盒,它已經申請了兩萬多項專利。
3D打印技術在中國已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家用電器、生物醫療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從C919大型客機的機頭窗框,到“浦江一號”衛星的天線支架,中國3D打印技術應用取得長足進展。2015年8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了主題為“先進制造與3D打印”的國務院第一次專題講座,稱贊3D打印為中國制造業代表性“顛覆性技術”。
喬懷信自2004年起加入了珠海天威飛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噴墨工程部,負責噴墨打印機通用耗材(兼容、再制造)產品的開發。2007年轉入標準開發部門,主要負責標準開發、標準監管和標準技術服務。是我國知名的耗材標準化專家。截至目前,喬懷信已經參與198項打印耗材相關標準,包括國際標準36項、GB國家標準78項、行業標準76項、地方標準5項、聯盟標準3項。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3D打印相關標準6項。
行業的標準不僅有關于產品質量的標準,還有關于環境保護、信息安全等各個方面的,這往往也決定了行業產品最低限值。作為一名對消費者負責,對行業健康發展負責的打印耗材高級工程師,喬懷信一直堅持著“高標準,高要求”的信念,想為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做貢獻。
隨著越來越多的敏感信息電子化,文印輸出過程中信息泄密的風險大大增加,特別是共享和網絡打印的快速普及,在給用戶帶來便捷體驗的同時,也對用戶的信息安全提出了空前嚴峻的挑戰。
2009年9月起,喬懷信參與國家標準GB/T29244-2012 《信息安全技術 辦公設備基本安全要求》的主要起草工作。秉著對用戶信息負責的想法,喬懷信建議:取消涉嫌信息泄密的打印耗材芯片,如果一定要芯片,則不應加密,或由用戶自行選擇是否加密等,此舉引起了行業內部分國外企業的反對,甚至還一度引起美國商務部和信息產業機構的信函干預,影響標準的進程。
2014 年12月喬懷信遠赴英國參加一項國際會議,正好趕上標準技術委員會要一項用postscript語言設計的測試版,為了保證進度,喬懷信白天堅持開會,晚 上通宵翻閱學習近千頁的英文資料。鏖戰數日之后,終于如愿以償。這樣一次身在異國通宵工作的經歷再次讓喬懷信感受到有壓力就有動力。
參與制定開發各類標準往往意味著要探索許多新的知識領域;對于通用打印耗材行業,參加國際標準,還需要大量學習各種高新技術領域的新知識,作為新中國較早一 批的大學生,喬懷信顯然是很早掌握了英語技能一批知識分子,然而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外專家進行英文交流,傳統的把意思表達清晰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標 準工作者而言,為了無歧義的表達而咬文嚼字也是一項基本功。
向不同部門員工解釋不同產品的標準規范和術語內涵也是喬懷信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面對很多新的產品,新的標準,喬懷信必須比別人都更早的自學掌握。經常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壓力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對此喬懷信只是說:我是制定標準的人,所以我應該比別人學習更多。
參與標準制定需要經常學習非專業領域的知識,并和國內同行,甚至國際同行保持密切交流。于是經常占用屬于家庭的時間必不可免,喬懷信回憶起多年來家庭給予的無限理解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妻子的充分包容和家務的承擔,非常感恩。
喬懷信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就是個人品牌的建立和經營,要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在每一次和國際標準會議上有名的標準專家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中,在每一次和國外品牌產品企業品質工程師接觸中,被科學的工作方法,先進的產品質量控制理念,不斷地影響著和傳染著,并不斷地在自己工作中應用,向周圍傳遞,為自己的公司,為中國的打印耗材行業每一點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信息化和電子辦公在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日常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辦公設備的打印機,如今已經成為各企事業單位不可或缺的辦公工具。全球每2.5臺打印機中就有一臺是中國制造的,中國已成為世界打印機的重要生產基地。珠海生產的色帶、兼容噴墨盒、再生激光碳粉盒產品占據全球近78.6%、68.4%和40.1%的通用耗材市場比例。企業的專利申請總數占全國行業的近70%。
中國打印耗材行業的想要長足的發展,需要有更多喬懷信這樣有踏實苦干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的“匠人”。而行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無數個兢兢業業、奉獻刻苦的“喬懷信”。
喬懷信以及他的團隊正積極的參與到3D打印行業的標準制定中。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