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軸增材制造中桁架結構與構建方向的協同優化研究
增材制造(AM)在過去十年間發展迅速,但打印帶有懸垂結構的零件仍然是一大挑戰,限制了具有任意幾何形狀部件的制造。在結構優化中,加入懸垂約束可以緩解這一問題。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軸機器上,對多軸能力的探索還不夠充分。這些傳統的三軸方法往往需要在結構材料消耗方面進行大量權衡。

近日,葉俊團隊、英國利茲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巴斯大學在工程技術領域頂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上發表了題為"Concurrent optimization of truss structures and build directions for multi-axis 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成果。本文介紹了一種考慮帶有懸垂約束的桁架布局優化的方法。具體而言,基于多軸增材制造來考慮懸垂約束,在優化過程中同時設計結構和相關的局部構建方向。提出了一種兩步優化方案。第一步采用一種新穎的優化問題,專注于確定給定優化結構的打印表面。然而,由于在這一步結構保持不變,懸垂問題可能無法消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第二步采用綜合優化,同時細化結構和打印表面。這旨在進一步提高結構效率,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懸垂。鑒于這個綜合問題的非線性和非凸性,還引入了一種迭代方法來提高第二步初始解的質量。通過幾個數值示例驗證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此外,使用多軸增材制造機器對其中一個優化結構進行了物理驗證。















關鍵結論
(1)為評估不同方法的有效性,我們采用傳統布局優化得出的名義解作為基準,用其衡量因懸垂約束導致的體積增加量;诙噍S配置的方法相較于基于三軸配置的技術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例如,在圖 14 所示的懸臂梁示例中,基于三軸的方法體積增加了 117.19%,而采用多軸方法后,體積增加量顯著降低至 1.85%。
(2)分區間距的選擇直接影響優化結果。當分區邊界與節點緊密對齊時,在提出的迭代過程中能夠獲得相對較低材料消耗的結果。
(3)在物理驗證過程中,盡管局部構建方向的變化導致了輕微的表面缺陷,但懸垂效應得以成功消除。
作者介紹
第一作者
葉俊,工學博士。本科碩士分別畢業于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博士畢業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曾任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巴斯大學博士后,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助理教授。同時與劍橋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巴斯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均有合作。葉俊一直致力于金屬與組合結構、空間結構和結構智能化設計與建造的研究,研究興趣包括不銹鋼和普通鋼結構設計,工程結構抗震,復雜結構設計,金屬結構與混凝土結構3D打印,結構優化和機器人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等。先后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 Thin-walled Structure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等國際著名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30多篇,被邀請學術報告10多次。
通訊作者
Hongjia Lu,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創新結構與材料中心(CISM)的研究員,負責 ARC Laureate Fellowship 項目。他于2013年獲得利物浦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學位;2014年獲得帝國理工學院結構工程碩士學位;2017年獲得謝菲爾德大學博士學位。其研究興趣包括桁架布局優化、連續體拓撲優化以及與建筑結構設計和增材制造(AM)相關的應用。2017年至2019年,他在LimitState擔任核心軟件開發人員,參與了基于Ansys SpaceClaim的布局優化插件Limitstate:FORM和基于Rhino-Grasshopper的Peregrine的開發。2019年至2020年,他在謝菲爾德大學擔任INTEGRADDE項目的助理研究員,專注于使用多軸AM機器制造的金屬部件的結構優化。2021年,就職于浙江大學,研究與增材制造相關的拓撲和布局優化。
論文引用
Jun Ye, Xiaoyang Lin, Hongjia Lu, Linwei He, Guan Quan, Cheng Huang, Paul Shepherd. Concurrent optimization of truss structures and build directions for multi-axis additive manufacturing:Engineering Structures327(2025)119680
DOI:https://doi.org/10.1016/j.engstruct.2025.119680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