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3D打印技術在制劑開發和生產中的優勢:三迭紀與藥物巨頭默克發表聯合署名文章
近日,藥物3D打印專業公司三迭紀與德國默克在美國醫藥專業媒體Pharma’s Almanac發表聯合署名文章Advancing Extrusion-Based 3D Printing for Drug Production。
文章通過對擠出式3D打印技術原理的深度剖析,闡述了3D打印技術在藥物制劑開發和生產中的應用和優勢。此外,文章首次披露了雙方此前的合作研究成果,通過MED®技術和默克輔料相結合,成功實現了難溶藥物的增溶,并為提高體內生物利用度這一制劑難題提供了技術解決方案。
“熱熔擠出沉積(MED®)技術在藥物制劑開發和連續化生產,尤其是在提高難溶性藥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優勢促成了三迭紀與默克之間的合作。”文章透露了雙方合作的契機和后續機會。未來,三迭紀和默克將共同探索利用3D打印技術在藥物產品開發以及特殊的藥物制劑開發中的應用,比如兒童疾病領域的3D打印藥物制劑開發,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口味的各種片劑和咀嚼片。
三迭紀獨創的熱熔擠出沉積(MED®)技術可以在更溫和的工藝溫度條件下進行3D打印藥物制劑的開發,并能夠通過復雜的結構設計實現多樣性的藥物釋放曲線,同時,MED®技術能夠通過連續的高通量打印實現高效的連續化生產,在制藥行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因此,在藥物3D打印領域廣泛布局的藥物巨頭德國默克與三迭紀展開難溶藥的合作研究,利用MED® 3D打印技術對默克藥用輔料SAFC® PVA和難溶性API的混合物進行穩定連續3D打印,成功提高了難溶藥物的溶解度,并實現了緩釋制劑的開發。
此外,文章還介紹了MED®技術如何利用結構制劑學進行豐富的藥物結構設計,如核殼結構、多腔室結構和蜂巢/編織結構等,實現更多復雜的具有挑戰性的藥物釋放曲線。基于以上特點,MED®3D打印技術可以為現有的制劑難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實現更精準的胃腸道定點靶向釋放,從而能夠提高難溶藥的生物利用度、實現胃滯留以及進行結腸靶向遞送等。
MED® 3D打印技術通過靈活的制劑結構調整,可以快速進行原型開發,縮短臨床試驗和商業供應周期。另外,它還能夠通過連續生產技術和過程分析技術,對每片藥片的生產過程和質量進行實時在線檢測,將記錄的數據上傳,這不僅可以提高藥物生產的效率,還可以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方便合作的藥企、藥物監管部門進行遠程監測和管理。
同時,MED®具有柔性生產的特性,可以按需滿足臨床試驗、商業化和個性化的產品供應,實現重磅藥物產品的生產,也能夠進行小批量的罕見病藥物的生產,提高患者藥物可及性。
文章肯定了先進制造技術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影響。當今制藥行業的一個主要趨勢是引入和實施先進的制造理念。連續化生產是其中之一,并在藥物生產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連續制造為目標開展技術革新,是與先進的數字化技術緊密結合,建立標準化的生產工藝。3D打印技術具有數字化和連續化的屬性,與制藥4.0(Pharma 4.0™)的理念高度契合。作為一種先進的數字化生產技術,3D打印藥物制劑的生產過程中會生成大量數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工具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以實現生產過程的持續優化。
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材料研究,3D打印技術不僅在小分子固體制劑的開發和生產中可以實現廣泛應用,研發出更好的藥物產品,也將在生物制劑,如多肽、抗體和核酸藥物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三迭紀方面回應,三迭紀連續制藥產線正在進行藥物產品的工藝驗證和調試。這條產線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條藥物3D打印連續化產線。三迭紀的管線上有三款自研產品在美國獲批臨床試驗,其中T19也在中國獲得了臨床試驗批準。合作開發方面,除與默克開展合作外,三迭紀還與禮來制藥等全球多家藥企和數家中國藥企達成了合作。
(責任編輯:admin)